有调查显示,人们在日常交往中,言语实践的使用情况是:“听”占45%,“说”占30%,“读”占16%,“写”占9%。也就是说,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。为什么“听说读写”这四个字,是把“听”放在第一位?因为在沟通的时候,你只有先学会倾听,才能了解他人的需求,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。总有人没等对方说完,就迫不及待地插嘴,或者提不同的意见或观点了。
而好的倾听首先就是全神贯注的听,充分从其中了解信息,并且从中提炼出对方说话的要点跟对方确认,来帮助对方梳理,以保证自己得到信息的一致性。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说:“听,其实是我们有待开发的潜能。” 雄辩是银,倾听是金,能言善辩不如洗耳恭听。
倾听不是在对方说话时,保持沉默或者只做一些简单的回应。正确的倾听实际上是有规则可言的,畅通的倾听机制,能为后续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。倾听究竟要听什么?其实就是:听事实、听感受、听目的。这就是3F倾听法法则:倾听事实(Fact)、倾听情绪(Feeling)和倾听意图(Focus)。
我们在倾听时,需要区分观点与事实,事实必须是已经发生、确定的、并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。只有优先对事实进行强调,才可以快速把对方和自己处于同一个沟通领域,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,为进一步的深入沟通打下基石。在Fact事实部分,要注意区分事实和判断。
主观判断是是最容易和事实混淆的东西:
比如“老板刚刚训了我一顿。”这就是事实;
但“老板刚刚无缘无故训了我一顿。”这就是判断了。
如果我们在听的时候把主观判断当成了事实,那么就会在沟通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误会。
再比如,客户经常会说这个东西要改的“高大上”一点,这个“高大上”就是一种感受,而非事实。
当我们听到“高大上”这次词的时候,就很容易和我们心中的“高大上”对号入座。
但问题是,他们心中的“高大上”和我们理解的“高大上”可能是完全不同的。
如果把这种猜测判断认定成事实,并依此去行动,就很容易南辕北辙了。
在对方讲话时,有意识地感知对方因为事实而产生的情绪,关注对方的目光、面部表情、身体移动和姿势、声音特征等非语言信息。明确表达出你的善意,从而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。在职场上,无论是同事还是客户,都不是工作机器,只有在自己的情感得到他人充分理解与尊重时,才能敞开心扉,坦诚沟通。
每个人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动机,要分析他内心的诉求,了解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,真正的意图是什么,也就是他的言外之意,弦外之音。倾听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,挖掘出说话者在表达观点与情绪的背后,真正希望倾听者能够帮他做什么。在了解意图后,作为倾听的一方能够更好地判断自己如何与对方进行后续的反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