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自驱力的人,很像稻盛和夫在《干法》一书中提到的“自燃型”的人:
他们从来不会“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”“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”的人,而是“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”的主动积极的人,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。自驱力,就是自我驱动的能力。简单地说,自驱力就是发自内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。拥有自驱力的人,懂得化被动为主动,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,自发自觉地寻找目标并为之燃烧,往往会走得比想象中更远。
就像《流金岁月》中说的:“无论做什么,记得为自己而做,那就毫无怨言。”
研究表明,通常驱动力分为三种:生物驱动力、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。
生物驱动力——生存天性,不需要刻意学习。比如饿了想吃饭,渴了想喝水。
外在驱动力——作出特定行为的奖惩措施,比如考试成绩好会有表扬和奖励,工作表现好会发奖金。
内在驱动力——个人的自身行为动机和内在需求。
而戴维·麦克莱兰也提出了三种需求理论,认为有三种需求在推动人们工作:
成就需求,想尽快且尽可能把事情做好、追求卓越、获得成功的愿望;权力需求,想要支配别人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而又不想被别人支配的期望;其中,成就需求强烈的人,会持续追求某种能表现事业成就的目标,力求超越过去的水平或自己所持有的优秀标准。成就需求,是自驱力的基础。一个人有强烈的成就需求,就会有自发寻找目标、实现目标甚至超越目标的渴望。当一个人能够从事他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事情时,极易表现出自驱力,可以主动积极、自发自觉地向前奔跑。“主动”是个神奇的词,今天多做一件你没做过的事,往后就多一件你能做的事。如果“算了吧,就这样行了”成为你的口头禅,你不会想要更进一步;如果你事事应付,日复一日、得过且过,就算机会掉下来,你也未必能掌控。职场当中并非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清晰的认知,很多人看似兢兢业业,但其实总是在忙“中间过程”,不关心结果,苦劳很大,但功劳很小。
还有一类虽然了解工作目标,但总是很容易被目标以外的杂事干扰。
市场是瞬息万变的,职场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,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应对变化、才能不断提升自我。学习欲望强的职场人总是会积极主动的做研究,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;而没有学习欲望的职场人,则会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已。
人往往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,比如许多职场人更关注八卦、环境、以及外界对自己的评价,每天花费太多的精力在琢磨别人,却很少将目光注视自己、
自驱力强大的人会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,缺乏自驱力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习惯于去抱怨,等待和拖延,也不愿意花精力在寻找解决方案上。
要知道,自驱力与穷富关系不大,全球白手起家的富豪们无一不是具有强大的自驱力,即便富二代们,也不是坐享其成,相反是非常拼命、认真、自驱力强大。其次,习惯于把问题推卸到环境的人,往往都比较缺乏自驱力,也没有搞清楚个人基本素质更多与个体自身相关,而和环境没有必然关系。此外,自驱力和年龄不相关,或者说,有自驱力的人,往往从小就有,也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太多。而没有自驱力的人,往往从小就没有,也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增加太多。
热爱你所做的工作,愿意深度投入,目标会带来动力,会积极寻路主动排障。
2)心态转变
当心态从为他人打工转变为是为自己工作,职场的个人自驱力将直线上升。
借助工作机会,找到自己、定义自己,实现能力升级,自我迭代,最终还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3)最好的驱动力,是价值感
精华Tips